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学院特色
专门史学科基地简介
作者:hjl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8-10 00:00:00 累计阅读:

专门史学科是我校发展历史久、研究力量较强的学科之一。经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2012年获批为校级重点扶持学科。该学科依托地方文化资源,立足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形成了北魏社会文化、辽金民俗变迁和明清山西社会史三个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北魏社会文化研究:

北魏平城作为五世纪北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以鲜卑拓跋部为首的游牧文化、其它域外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撞击和交流的重要区域,多元与融合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本方向是立足于北魏平城的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拟通对北魏平城社会文化的探究,揭示其历史本相及其在中古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辽金民俗变迁研究:

辽金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同自古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错杂居之地,辽金时期作为西京长达两个世纪,在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本方向拟重点考察辽金西京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流变,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以折射汉、契丹、女真等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吸收、融合的演变发展轨迹。

明清山西社会史研究: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山西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深入研究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的历史,总结其发展规律,对山西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该方向重点探讨明清以来军镇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晋商与地方社会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地方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队伍:

本基地拥有一批理论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共有15名研究人员。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7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6名。基地学术团队由老、中、青三代学者组成,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为主力,梯队年龄、职称结构科学合理,团结合作、富有活力。学术带头人教授化、博士化,年轻化,为本学科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成果: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门史重点扶持学科是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新成立的一个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论著5部,省级项目8项,论文11篇。

论著:

1.《十到十三世纪北方游牧民族探析——辽金历史地位刍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2.《山西史志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3《仪式、秩序与边地记忆——民间信仰与清代以来堡寨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

4《同朔佛道志》,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5.《明代大同镇边防体系研究》,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13年。

项目:

1.《北魏平城遗址研究》,省教育厅,2003

2.《云冈石窟佛龛的类型与分期研究》,省哲社,2009

3.《北魏平成帝后驻跸遗迹探考》,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项目,2009

4.《北魏平城经济建设与研究》,省哲社,2009

5.《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的矿工生活》,省高校人文哲社,2010 

6.《从大同历史遗存看北魏、辽金佛教本土化特征》,省教育厅,2011

7.《北魏军镇研究》,省高校人文哲社,2012

8.《明至清初大同地区卫所城堡变迁与地方行政区划研究》,省高校人文哲社,2013

论文:

1.《阎锡山“土地村公有”理论及其实践办法》,《媒体﹒社会与国家》,20085

2.《唐代代北范围考论》,《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11

3.《唐代代北民间社会胡汉之间的认同与融合——以代北军人为例的考察》,《晋阳学刊》 2011年第1

4.《 唐慕容曦皓墓志考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

5.《 近代乡村的赛戏仪式与社会秩序——以大同地区为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2

6.《<宋书>所载袁湛、袁豹生卒年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

7.《明代大同镇分路防守体系的形成与演变》,《求索》,2012年第11

8.《明代大同镇外五堡地名考辨》,《山西档案》,2013年第3

9.《景泰时期大同镇总兵、巡抚权利地位之嬗变》,《兰台世界》,2012年第22

10.《北魏平城的商业经济建设及其特点》,《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年第6

11.《北魏时期的对外贸易》,《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年第2

12.《从大同云冈石窟分析北魏佛教的本土化特征》,兰台世界

13.《从大同辽金时期的遗存分析佛教的特征》

 

上一篇:

下一篇: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