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教学机构
云冈学学院 历史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08 20:17:37 累计阅读:

​云冈学学院历史系设立于1976年。

历史系下设中国近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四个教研组。另设桑干河流域文化研究所,大同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科研研究中心。

历史学专职教师30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1名;博士9名、硕士15名,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百分之五十三;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百分之八十。

近年来,成功举办“北魏平城的份塑造和传统聚合”国际学术研讨会(2019)中国大同北魏文化•高峰论坛(20192018)第二届“全国灾害史高级研修班”及“灾害史学术研讨会” 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成果突出,2019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桑干河流域沦陷区民众生活研究》《云冈至龙门沿线石窟碑刻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立项,主持省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30项,北大核心收录论文10余篇,荣获省级荣誉7项。课程改革成果显著,中国近代史评为省级精品共享培育课程,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必修课程参加校级翻转课堂,取得很好的效果。

历史系现有本科生465名,三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奖项荣誉,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历史组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本专业毕业生社会评价较高,历史学专业业近年来研究生报考及录取率均居于全校前列。

 

    一、开设专业

历史学专业

历史学专业1985年开始本科招生。2012年专门史专业成为校级重点扶持建设学科,下设北魏平城社会文化、辽金民俗变迁、明清山西社会史等三个方向。目前,已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专门史等学科方向,其中,在北魏史、云冈文化及石刻文献方面有一定特色。

历史学专业本科教学及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地方”这一宗旨展开,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桑干河流域沦陷区民众生活研究”、“云冈至龙门沿线石窟碑刻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石质文物保护基础教材编纂”、“中国石窟刻经研究”;省级项目“社会史视野下的云冈石窟研究”、“北魏以降晋北中小佛教石窟寺调查研究”、“云冈石窟与近代大同区域社会研究”、“云冈石窟媒介形象研究”、“云冈石窟保护资料调查研究”、“北魏平城京畿帝后驻跸遗迹考探”等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古代史、中国专门史、中国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上有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社会文化及经济建设的发展。

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育教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5年来,历史学专业考研达线率稳步上升,部分毕业生考入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2013、2014、2016级的同学先后在三届“山西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云冈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战略转型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地方性、应用型技术人才2013年申报获批的新专业。学制为四年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自招生以来,校院两级高度重视该专业的发展建设,积极探索办学的新思路,创造条件加强该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习基地以及学科和课程建设,经过近七年的努力,目前,该专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平稳、有序、良性的发展态势。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具备深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文物保护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良好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不断发展能力,适应当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改革发展要求,能够在文物和考古部门、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以及管理、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文物保护学、博物馆学概论、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文物鉴定概论、古建筑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保存环境概论、文物摄影、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二、教学团队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简介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隶属于云冈学学院历史系,主要承担历史学专业本科、专升本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1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者1人。

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马志强

孙瑜

刘美云

王勇

许宏芝

王云峰

主要承担《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国学概论》、《北魏史》、《隋唐史》、《平城历史文化》、《史学概论》、《代北军镇历史文化》、《大同地方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世界史教研室

世界史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 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3人,讲师2人。

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世界

教研室

乔丽萍


张志梅

聂甘霖

许宁宁

贺雅琴

武子飙

 

世界史教研室承担着全院历史系的世界史教学工作,开设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国际关系史、西方史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世界文化史、西方思想史、近代史专题、世界史学术前沿讲座等课程,主干课程4门,非主干课程7-8门。 其中世界文化史是省级精品培育课程。

5年, 世界史教研室教师出版著作2部,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核心期刊5篇。参与国家、省级项目多项。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秉承云冈学学院的优良传统,在执行院校两级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管理。多年来,教研室坚持听课评课制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教研室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6;获得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4人。主要承担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李珍梅


张月琴

王志芳

马永

张慧芳

李美荣

蒙应来

王学斌

张雯欢


近年来,教研室全体教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中,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10项;教研室主讲的《中国近代史》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和省级精品建设课程,《口述史在中国现当代史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获得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专门史教研室

专门史教研室成立以来,秉承以学为主,以生为本,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理念,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4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近年来,教研室不断加强听评课,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在教学效果方面,教研室突出教学的互动性,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

教研室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专门

教研室

 

杨文义

赵清俊

吴彦芳

詹俊峰

常沁飞

​ 

自教研室在教学方面,近年来本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历史地理》、《中国古代社会史》、《桑干河流域城市发展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既有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有立足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选修课。

 

文物保护技术教研室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于2013年,教研室设立于2017年,共有成员7含外聘兼职教师),其中博士3名硕士4名教授(研究员)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名,讲师2名,助教2名,整体教师队伍学历较高年龄适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教研室

教授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讲师

助教

文物保护技术

教研室


张焯



李海林

龚明权


 张亚伟

 王秀玲

高泽康

任倩

教研室老师们承担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大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主要有《中国考古学通论》、《云冈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学》、《文物保存环境概论》、《物保护与修复技术等,既有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有立足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选修课。本教研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平稳、有序、良性的发展态势。


(六)文物与博物馆教研室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于2013年,文物与博物馆教研室成立于2021年,共有成员10名(含外聘兼职教师),其中博士4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5名,教授(研究员)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名,讲师3名,助教5名,整体教师队伍学历较高,年龄适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教研室

教授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讲师

助教

文物保护技术

教研室

 

张庆捷

 

刘兴利

周翔

乔丽桃

翟鑫

梁啸

康敬亭

薛晋

王景宏

李尧

教研室老师们承担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大部分理论和实践课程。主要有《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文物保护学》、《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既有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有立足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选修课。本教研室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了平稳、有序、良性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