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业建设>一院一品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一院一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落实情况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7 12:56:04 累计阅读:

根据《山西大同大学“一院一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施方案》(同大党[2015]71号)的精神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我院确立了“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并于2017年4月提交了题为《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的项目计划书,明确了五个建设方向,分四个阶段实施。自该计划确立以来,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开拓,“一院一品”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取得了比较好的预期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两个平台的建设有序进行

根据计划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导向”,就是以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将这个导向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主线,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在坚持“一个导向”的前提下,搞好“两个平台”的建设。“两个平台”,具体来讲就是实践教学的两个平台: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运行管理、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校内校外实验室、实训室的建设。两个平台的建立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首先,抓好软件平台的建设。在具体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建全质理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2018年11月学院参加学校与大同文创协会、京东云大同基地共同育人签约活动

2019年4月23日,学院召开“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一院一品项目推进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参与壁画修复


其次,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尤其是与山西及大同地区文物保护相关的石质文物、壁画及古建筑实验室的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二职中、大同市中国旅行社、大同市中国国际旅行社等近十个单位建立了互助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交流互动的对象及形式,建立了大同市恒安一中、大同三中、大同二中、大同市实验中学、北师大大同附中等多所校外实习基地,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是我院一大特色,除了多年来形成的一批稳固的实习酒店和场所之外,每年学生实习的酒店都在增加,而且多是主动找上门来的,如:御河大酒店、今日酒店等。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实践性较强应用型专业,自成立以来,根据山西及大同地方文物保护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先后与故宫博物院、山西省彩塑壁画研究中心、北朝艺术博物馆、永乐宫文物保管所等多家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建设了一批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任务的同时,也为地方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强化“三种理论、四种技能”的培养

在协同育人的培养过程中,学院和学校重点抓好三方面的理论教育,即公共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以及科研训练方法。

学院与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合作,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将协同育人的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协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活动组织能力、职业创新精神。着重提高学生的四种技能——即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创新技能和综合技能,即历史学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授课技巧、课堂组织与控制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讲解解说水平、管理能力等;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的文物修复水平和鉴赏能力等。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学生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及导游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率逐渐提高。通一过实习、实训,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分析、总结、表达、沟通等综合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强化“双导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院坚持实施校、所、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双导师”机制。所谓“双导师”机制就是校内理论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协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活动,校内导师由学院选择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骨干教师担任,校外导师从合作平台内的合作单位、研究所、知名企业中选择科研能力强、实践技能高的工程师,以及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中层以上的领导者担任。


2018年学院与广灵剪纸文化艺术中心签署共同育人协议并举行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自2017年以来,我院积极探索校外师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对象,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大学、大同市教育科研中心、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中心、云冈石窟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等多所科研院所建立的师资输送关系,聘请了故宫博物院的周乾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继忠老师、大同市教育科研中心的韩宏庆老师、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张焯院长、任建光副研究员及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中心的尹刚主任、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的张志忠所长,担任我院的外聘教师。此外,根据实践需要,还与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丰枫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北朝艺术博物馆、广灵剪纸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建立了灵活的校外实践指导关系。

四、制定并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通过跟踪了解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生产实践对人才的需求,并借鉴国内同类院校的做法,构思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把本科生四年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用一部分即三年时间主要教授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用另一部分即一年的时间完全依托协同育人平台,完成教学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创新创业等集中实践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三年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理论教学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为了切实落实“3+1”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微调及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将体现我院“一院一品”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精神贯穿始终,以历史学专业为例,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微调时,专升本专业的《教育实习》改在2学期开设,开设周数由16周改为一学期,相关课程作相应调整。历史学本科专业,《教育实习》改为6学期开设,时间拟为一学期。原方案中第6学期课程的开设学期改为第7学期,相关课程微调。两大通史课内实践学业时数共计60学时,平均分配在中国史范围内,每门课程10学时。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时,在严格贯彻执行学校“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基础上,我积极探索强化实践教学的模式和途径,通过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数、变换实践教学模式等方法,使历史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分别达到了27.04%、31.54%、34.06%,使我院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强化技能竞赛 提升综合素质

学院在致力于课内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突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照,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学院与协同育人平台内的合作单位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并且逐渐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

其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竞技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历史系历史学会举办的历史类人文知识竞赛,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了丰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二,建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资格证书”培训制度。院系团委及系学生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各类资格证书备考备战活动,学生在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及导游证等资业资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上有了很大比例的提高。

其三,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院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协同育人合作单位的社会调查、普查、青年志愿者、讲解员、勤工俭学等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强化综合技能。

根据计划要求,本项目的实施周期为三年,即从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学院进行调研、论证,制定实施协同育人总体计划纲要,拟定协同育人合作单位,合作计划,合作内容,合作步骤,在此基础上收集各方的反馈信息。

第二阶段:2019年1月—2019年6月,对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邀请校内外专家召开小型研讨会,制定协同育人的各项制度。同时,修订“3+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论课程实践内容教学改革方案、确定资格证书培训类别并制定培训方案,拟定撰写地方丛书的大纲,拟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等。

第三阶段:2019年7月—2021年8月,开展并完成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运行进入常态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达到25个以上;加强并扩充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资格证书的培训以及各类技能竞赛;开展3-5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撰写系列地方丛书,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第四阶段:2021年9月—12月,反思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状况,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与相关教改论文,建成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平台,进行项目的收尾、结项工作。

    就目前的成果而言,前三个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只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尚未达标,需继续开拓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正在进一步推进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