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时事结合史实,讲好中国故事——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抗疫期间的课程思政教育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09 06:31:12 累计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领导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组织全体教师投入到探索课程思政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中,倡导广大教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让课程思政常规化、系统化、生动化,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培育的有机融合。

今年春节以来,一场意想不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蔓延到全国各地,为了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延迟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学时间。校党委要求,延迟开学不停学、不停教。我院积极响应上级和校党委号召,为了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积极组织全体师生努力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讨论研究,并通过网络实现有效的管理监督,以此构建并完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扎实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

一、召开线上教研会议,研讨教学思政设计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主席说。育人者必先育己。在学院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上,李珍梅院长曾多次强调,要发挥专业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全体师生参与、全课程覆盖、全过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与思想政治公共课形成有机协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学院曾多次以教学系、教研室为单位,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疫情之下,如此大规模地开展在线教育,对我院多数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不过老师们积极性都很高,大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手段密切联系,线上建课成了疫情之外教师们关心的一个主要话题。很快,各教研室纷纷开启网络办公模式,积极商讨筹备网络课程,并继续构思思政教学形式。如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通过WeLink软件进行视频会议,迅速拉起教学团队,商讨如何科学设计疫情防控期间课程思政建设,老师们一致同意备课时充分以史实结合时政,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文物保护教研室通过网络会议研究慕课、速课、直播等网络授课的优点与缺陷,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灵活的优点,用恰当教学手段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旅游管理专业各教研室也组织教师在备课中将经济学、心理学与“防疫”、“战疫”充分结合,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各专业教师积极探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式方法,深入挖掘、规范运用“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不断提升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能力。

    二、史实时事共话抗疫,思政教学鉴往知今

结合当下疫情,如何选择适合的资源、方式,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更是对历史学类专业教师的一次考验。

在这次特殊的教学大考中,我院教师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并结合时政,在教学中融入抗击疫情相关元素,如《世界古代史》、《世界文化史》等课程,教师们在备课时将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内容引入教学,通过讲解黑死病的背景、传播、影响等等,让学生了解疫病、谣言、聚集行为等的危害;《中国近代史》课程将1910年至1911年东北肺鼠疫爆发事件作为“鉴往知今”的切入点,在讲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时,以“伍氏口罩”、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等防疫手段进行古今对照,引导学生提高健康意识、防控意识、信息甄别意识等等。《旅游心理学》、《旅游接待业》等课程充分结合时事,以近期各地景区封闭及恢复开放等热点话题为案例,与学生开展线上讨论,引导学生增强公共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紧密结合专业优势,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历史学、文物保护技术、旅游管理三个专业,骨子里是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处处体现着中国精神,表里内外写满了中国故事,“课程思政”建设要紧跟时代要求,要用中国元素讲好这些中国故事。我院的教师们将图片、视频、实物标本、三维软件等材料引入教学,精心设计、凝练各类课程中聚焦的思政元素,努力向学生准确、自然、贴切地传递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将历史、文物、旅游资源从平面转化为立体化。

《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课程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的内容,老师们下意识地选取大量抵抗外敌、救国救民、舍生取义等生动的史料,进一步深化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国情、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观教育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中国古代史》、《中国物质文化史》等课程依托课程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并在教学中穿插古代德育故事,将爱国敬业、守法诚信、勤学善思、科技创新等内容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的道德观念和爱国情怀。《陶瓷鉴赏与保护》、《货币鉴赏与保护》等课程将实物标本引入课堂,透物见史,以史见人,以人见文化,引导学生在鉴赏文物时,潜移默化的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文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艺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文物保存环境概论》等课程在讲授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采取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严谨学风、系统思维、团结合作精神和求真、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旅游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是社会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要素的综合体验,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旅行社经营实务》、《旅游接待业》等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线路设计、导游带团、景点讲解、满足游客特殊需求以及突发问题处理等模拟或实际工作,让学生切身体会旅游从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了解从事旅游工作需要具备的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以此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在全国上下团结抗疫的特殊时期,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广大教师紧密结合自身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将课程的文化基因与相关思政元素相融,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观念、法治意识,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德行和文化素养,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敬业精神,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