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学科团队简介
专门史学科团队隶属于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是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凝练起来的一个科研团队, 2012年成功申报为山西大同大学重点建设扶持学科。专门史学科目前有明清山西社会史、辽金民俗变迁、北魏社会文化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各方向均有教授、博士带头,研究人员精诚合作,积极向上,以“服务大同社会经济文化”为学术宗旨。专门史学科制定了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今后5年的主要目标是逐步缩小与省内外重点学科的差距,将专门史学科建设成山西省重点学科。
一、学科梯队结构
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整个学科建设的第一要素。学科建设的根本,是造就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人才梯队。目前专门史学科梯队共15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8 人,讲师 4 人。高级职称占人员总数的 %;博士6名, 硕士5名,硕博人员占人员总数的 %;年龄最大者53岁,最小者37岁,均处于事业的黄金阶段。专门史学科团队正成长为一支学历与职称层次高、力量雄厚、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学科建设梯队。
Ⅰ—1 专门史学科梯队情况统计表
| 研究方向 | 姓名 | 出生年月 | 最后学位或学历 | 专业技术职务 | 备注 |
| 明清山西 社会史研究 | 李珍梅 | 1965.01 | 硕士 | 教授 | 学科方向带头人 |
| 张志梅 | 1967.03 | 硕士 | 副教授 | | |
| 李海林 | 1975.02 | 博士 | 副教授 | | |
| 何建国 | 1974.01 | 硕士 | 讲师 | | |
| 王志芳 | 1978.06 | 博士 | 讲师 | | |
| 辽金民俗 变迁研究 | 许永峰 | 1969.09 | 博士 | 副教授 | 学科方向带头人 |
| 廉慧斌 | 1963.08 | 学士 | 教授 | | |
| 王守梅 | 1954.05 | 学士 | 副教授 | | |
| 吴彦芳 | 1978.11 | 硕士 | 讲师 | | |
| 马永 | 1974.06 | 硕士 | 讲师 | | |
| 北魏社会文化研究 | 孙瑜 | 1968.04 | 博士 | 副教授 | 学科方向带头人 |
| 马志强 | 1963.07 | 学士 | 教授 | | |
| 刘美云 | 1963.12 | 学士 | 副教授 | | |
| 张月琴 | 1974.03 | 硕士 | 副教授 | | |
| 聂甘霖 | 1974.09 | 硕士 | 讲师 | |
二、学科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明清山西社会史研究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山西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深入研究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历史,总结其发展规律,对山西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方向重点探讨明清以来军镇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晋商与地方社会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地方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2、辽金民俗变迁研究
辽金时期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同自古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交错杂居之地,辽金时期作为西京长达两个世纪,在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本方向拟重点考察辽金西京及周边地区的民俗流变,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以折射汉、契丹、女真等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吸收、融合的演变发展轨迹。
3、北魏社会文化史研究
北魏平城作为五世纪北中国的政治中心,是以鲜卑拓跋部为首的游牧文化、其它域外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撞击和交流的重要区域,多元与融合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本方向是立足于北魏平城的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拟通对北魏平城社会文化的探究,揭示其历史本相及其在中古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近三年科研成果汇总
近年来,专门史学科团队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区域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据统计本学科三个方向已完成和在研山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校级社会科学课题4 项。已出版相关专著3 部,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
Ⅱ—1 专门史学科2011年以来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 序 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来源 | 科研经费(万元) | 起止时间 | 负责人 |
| 1 | 李贽与晚清山西思想解放 关系之研究 | 山西省哲社科 | 1.0 | 2011_2013 | 李珍梅 |
| 2 | 从大同历史遗存分析北魏辽金佛教的本土化特征 | 山西省教育厅 | 0.6 | 2011_2013 | 李珍梅 (指导教师) |
| 3 | 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矿工生活研究. | 山西省高校哲社科 | 2 | 2010_2012 | 张月琴 |
| 4 | 口述史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山西大同大学 | 0.3 | 2011_2013 | 李珍梅 |
Ⅱ—1 专门史学科目前正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 序 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来源 | 科研经费(万元) | 起止时间 | 负责人 |
| 1 | 唐代代北地区的社会文化面貌及族群关系 | 校级博士科研课题 | 7 | 2011.12-2014.12 | 孙 瑜 |
| 2 | 明至清初大同地区卫所城堡变迁与地方行政区划研究. | 山西省哲社科 | 2 | 2013-2015 | 李海林 |
| 3 | 北魏军镇研究 | 山西省哲社科 | 2 | 2012-2014 | 何建国 |
| 4 | 《中国古代史教学与地方文化资源平台构建的研究》 | 山西大同大学 | 0.3 | 2012-2014 | 刘美云 |
| 5 | | 山西大同大学 | | | 李海林 |
| 6 | 社会史视野中的云冈石窟研究 | 山西省科技厅 | 10 | 2014.9-2016.9 | 李珍梅 |
Ⅱ—3 专门史学科2010年以来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情况
| 序号 | 论文作者 | 论文题目 | 发表刊物 | 期号/卷号 | 期刊级别 |
| 1 | 李珍梅 | 从大同云冈石窟分析北魏佛教本土化特征 | 兰台世界 | 2013(7) | 中文核心期刊 |
| 2 | 李珍梅 | 从大同的建筑遗存看辽金佛教的特征 | 大同大学 学报 | 2013(6) | 省级 |
| 3 | 李珍梅 | 李贽的男女平等思想与晚清山西的妇女解放 | 大同大学 学报 | 2012(6) | 省级 |
| 4 | 李珍梅 | 李贽对晚清山西思想解放的影响 | 大同大学 学报 | 2013(2) | 省级 |
| 5 | 李海林 | 明代大同镇内五堡探讨. | 晋阳学刊 | 2012(1) | 中文核心期刊 |
| 6 | 李海林 | 明代大同镇分路防守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 求索 | 2012(11) | 中文核心期刊 |
| 7 | 李海林 | 明代大同镇外五堡地名考辨 | 山西档案 | 2013(3) | 中文核心期刊 |
| 8 | 孙瑜 | 唐慕容曦皓墓志考释 | 山西师大学报 | 2010(3) | 中文核心期刊 |
| 9 | 孙瑜 | 唐代代北范围考论 | 山西大学学报 | 2011(1) | 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
| 10 | 孙瑜 | 唐代代北民间社会胡汉之间的认同与融合——以代北军人为例的考察 | 晋阳学刊 | 2011(1) | CSSCI来源期刊 |
| 11 | 孙瑜 | 隋末唐初以刘武周为首的代北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及作用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2013(1) | 省级 |
| 12 | 孙瑜 | 北魏宗室崇佛现象研究 | 山西档案 | 2014(3) | 中文核心期刊 |
| 13 | 张月琴 | 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的矿工生活 | 兰台世界 | 2012(3) | 中文核心期刊 |
| 14 | 张月琴 | 民国时期大同矿工的社会生活 | 兰台世界 | 2012(9) | 中文核心期刊 |
| 15 | 张月琴 | 煤窑神信仰与民国初年的山西大同矿区社会 | 民俗研究 | 2013(1) | 中文核心期刊 |
| 16 | 李海林 | 景泰时期大同镇总兵、巡抚权利地位之嬗变 | 兰台世界 | 2012(22) | 中文核心期刊 |
| 17 | 李海林 | 明朝班君制度研究的新突破——评《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 | 明史研究 | 2012(12) | 省级 |
| 18 | 刘美云 | 北魏平城的商业经济建设及其特点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2012(6) | 省级 |
| 19 | 刘美云 | 北魏时期的对外贸易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2012(2) | 省级 |
| 20 | 刘美云 | 论北魏平城时代农业经济的开发与繁荣 | 山西大同大写学报 | 2013(6) | 省级 |
| 21 | 马永 |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的赈灾防灾措施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2012(4) | 省级 |
Ⅱ—4专门史学科2012—2013年出版的代表性专著
| 序号 | 作者 | 专著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1 | 孙 瑜 | 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2.05 |
| 2 | 李海林 | 明代大同镇边防体系研究 | 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 3 | 张月琴 | 仪式、秩序与边地记忆——民间信仰与清代以来堡寨社会研究 | 科学出版社 | |
| 4 | 许永峰 |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2.05 |
| 5 | 廉慧斌 | 同朔佛道志 | 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3年 |
Ⅱ—5专门史学科2011年以来获得的重要科研奖励
| 序号 | 项目完成单位或人 | 项目名称 | 获奖时间 | 获奖类别 名称和等级 | 获奖证书编号 |
| 1 | 许永峰 | 20世纪30年代商资归农研究 | 2012年 | 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 | |
四、今后的研究设想及发展方向
历史系专门史学科自建立以来,在北魏社会文化、辽金民俗变迁及明清山西社会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进一步促进专门史学科的发展,全系上下齐心协力、认真思考,确立了“凝炼方向、打造团队、突出特色、提升水平”的发展方针,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构想、目标及方向,现汇报如下:
(一) 凝炼方向
历史系专门史学科是在多年教学及科研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目前的研究方向有三个:北魏社会文化史研究、辽金民俗变迁研究、明清山西社会史研究。三个方向的研究侧重虽然不同,但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立足于地方。
专门史学科立足的地域空间是山西大同地区,大同地处农耕与游牧交融的边缘地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地位。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汉高祖刘邦的白登之围,再到拓跋珪定都平城、隋炀帝围困雁门、沙陀崛起云中、辽金建置西京、明清设立边镇,大同的历史就是胡汉交融的民族史,因此,大同地方史的研究无论在社会文化史还是民族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专门史学科的研究就是要立足大同地域,探究中国历史。
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我系的科研力量,今后的专门史学科立足于大同这一历史空间,拓展全时段的历史文化研究,构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辽金)、明清、近现代等方向的区域史研究。目前,隋唐大同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拟作为专门史学科的第四个研究方向。
(二) 打造团队
历史系是专门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紧实后盾,经过多年的发展,历史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教师30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博士8人。以此为基础的专门史科研团队,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搭配比较合理,是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爱岗敬业、富于创新能力,具有发展后劲的学术队伍。
今后,根据发展需要,我们要进一步挖潜创新,打造一流的专门史科研团队。首先,集中现有的学术骨干,围绕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调整研究方向,整合科力量。其次,培养后备力量;引进新的科研精英,建设一支以教授、博士为主体,集合全系力量,合力攻关的科研队伍。
(三) 突出特色
科研的目的之一是为教学服务,专门史学科在建设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围“地方文化教学”做文章,以科研促时教学。地方文化一直来都是我系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目前,已开设了《山西地方简史》、《大同发展史》、《云冈文化专题》等课程。今后专门史学科在发展中,要在科研促进教学方面多下功,、多做文章,以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营造出较为浓郁的大同地方文化学术及教学氛围,打造专门史教学的亮点,建立专门史教学的精品课程,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推进专门史学科研士点的申报进程。
(四) 提升水平
如前所述,专门史学科自成立以来,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继续增强科研实力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第一,要集中科研力是,找准突破口,出精口、上台阶,使我们的科研成果在论文、论著、课题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进展和突破。第二,加强学术交流,鼓励科研骨干多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我系做学术报告,拓宽学术视野,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学术前沿的交流与互动。第三,在校院两级的支持下,丰富专门史学科科学研究的图书资料,为科研提供一定的资料保障。
总之,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继续锤练研究特色,明晰发展思路,规划发展目标,早日将我系的专门史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门史学科。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2014年6月